2006年8月23日 10:48

陶喆月初剛推出的新專輯《太美麗》,可說是至下月周傑倫發片前,華語樂壇最受關注,也是最具爭議的一張唱片。據了解,該專輯推出第一週(上周),就奪下台灣G-music唱片銷量榜的桂冠,雖然本周被F.I.R(飛兒樂團)反超,但陶喆依然排在亞軍位置。隨即,這張專輯也陸續登上大陸各大音樂榜的榜首。從銷量及打榜情況來看,陶喆這張專輯的成績都相當優異,但外界的反應卻恰恰與其成績成反比,特別是樂 評人對這張專輯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他們認為這張專輯的作品毫無亮點,平庸之極,甚至有人認為,陶喆做出這麼一張不痛不癢的專輯,無疑是創作力衰竭的表現,而專輯中顯而易見的商業痕跡,也讓大家對陶喆現在的音樂精神產生懷疑……自專輯面市以來,此類批評之聲就不絕於耳,究竟陶喆是真的江郎才盡了,還是聽眾耳朵太過挑剔?上週末,陶喆為宣傳新專輯來到廣州,記者與他面對面,請他逐一為種種質疑做出回應。此外,陶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自己要拍的電影明年年底要上映。

  話題

  “樂評人,很多是不懂音樂的”

  質疑1:新作不痛不癢,遭遇瓶頸?

  證據:在一眾樂評人與網友的批評中,被提得最多的就是這張唱片可聽性的下降,以往陶喆作品中透出的那種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和省思,和對社會的尖銳批判,在這張《太美麗》中都蕩然無存。對此,陶喆表示“這是一張回歸自我內心世界的專輯,所以重點不在於批判”。但不少聽眾還是不滿,認為他“回歸”後不僅喪失了銳氣,就連作品的質感也消弱了不少。“整張專輯聽下來,沒有幾首歌是能留下印象的,都是一些不痛不癢的作品。”由此可推測,陶喆的創作已進入瓶頸階段。

  反駁:對我來講,這張專輯和以前的兩張專輯是不一樣,它可能沒有搖滾,可能沒有批判社會,因為陶喆不可能永遠批判社會,羅大佑也不可能永遠批判社會,約翰·列儂也不可能永遠批判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有低落、憤怒、開心和浪漫的時候,剛好《太美麗》是我想表達內心世界的一個專輯。所以說有沒有遇到瓶頸?沒有。另外,其實《太美麗》這張專輯裏面也有一些批判。有一首《祝你幸福》,沒有收在內地版裏面,但以後會收在精選集裏,希望大家能聽到。這首歌是比較尖銳的批判的,但不是在批判一個世界、一個大環境,而是在批判一個愛情、一個態度。我在做一張專輯時,絕對不會去嘩眾取寵,絕對不會因為消費者要什麼樣的音樂,或者是樂評人要聽什麼樣的東西,我就去做那樣的東西。如果我要去那樣做,坦白說,太容易了。我講得比較尖銳些,樂評人,很多是不懂音樂的,不是做音樂的人,只有做音樂的人才知道什麼叫做音樂。

  質疑2:定時創作,進入流水線模式?

  證據:據了解,陶喆這張專輯的創作時間為19個月,是他出道以來最準時完成的一張專輯。以往陶喆的唱片都是精雕細琢出來的。這次被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不少人認為有“交功課”的嫌疑,有樂評人就這樣評價:“在EMI的商業機器中,這位實力派唱作人終於被徹底收編改造,從一位慢工出細活的音樂人轉變為專門出產音樂快餐文化的標準流水線工人。與他之前曾獲得諸多讚譽的《太平盛世》專輯相比,《太美麗》無疑就是陶喆的《11月的蕭邦》,不進反退,無功即過。”

  反駁:我今年37歲了,後面還有很多夢想還沒有完成,時間是有一點緊迫,但不代表我就會把一張專輯趕快做掉,只能說我以前有時候比較懶,但現在比較懂得去把握時間。不過一些東西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我不會隨便讓它出來的。如果說明年趕不出來的話,我也不會因為時間關係就把它趕出來。對於公司壓力來講,我還是蠻能夠對抗的。

  質疑3:為製造話題,找蔡依林合唱?

  證據:除了作品缺乏質感外,另一個讓聽眾不舒服的,是這張專輯中的商業痕跡太過明顯,例如廣告歌的比例太重,為唱片製造噱頭的手法也太突出,其中一首陶喆與蔡依林合唱的歌曲《今天你要嫁給我》,就被網友批評為有點不倫不類,“找蔡依林來合唱,還要唱一首與結婚有關的歌,這分明是想製造話題。”但這樣的搭配結果卻適得其反,大家認為他們的合作並沒有擦出多少音樂上的火花。

  反駁:其實《今天你要嫁給我》這首歌,寫出來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對唱,是我一個人唱完,後來在寫歌詞時,已經知道是要寫婚姻,我想那如果邀請一個女歌手一起對唱,她唱一段,我唱一段,然後,副歌我們一起唱,然後RAP部分像一個牧師司儀的話,這首歌會不會變得更立體、更有趣?所以我把這首歌轉換成一個男女對唱。其實一開始不是要找蔡依林,但最後找了她,也不是因為要迎合唱片公司的炒作,這些是完全沒有的。如果是那樣子的話,我應該會蠻排斥、蠻反感的。至於為什麼會選蔡依林,是因為她跟我的年齡層剛剛好是在兩個不同的年代。她二十幾歲,我三十幾歲,這兩個年齡層對於婚姻的看法有些不一樣,唱出來的這首歌,會特別有感覺、特別有共鳴。

  質疑4:創作力枯竭,轉去拍電影?

  證據:這張專輯推出後,陶喆還表示,自己即將進軍電影圈,自編自導一部電影。樂壇天王要拍電影,原本是件好事,大家對他這部電影處女作也相當期待。但另一方面,也有網友提出質疑,認為陶喆是因為這張專輯素質下降,自感音樂上的創作力漸顯枯竭,所以才有了轉投影視創作的想法。

  反駁:我以前讀大學時修的就是電影專業,我父親原本就是拍電影的,在這方面我受到他很大很大的影響。其實我很早前就曾說過,我40歲以後就會去拍電影,而且是希望後半輩子都著重在電影的工作上。這跟我音樂上的創作力無關。

  對話

  “下一個目標就是電影”

  陶喆今年37歲,晃眼已經出道9年。從20多歲的熱血青年到現在過三奔四,從《黑色柳丁》、《太平盛世》的憤世嫉俗,一下子到《太美麗》的溫情脈脈;從自爆有“恐婚症”,到和蔡依林一起唱歌憧憬婚姻,到底他的心態是怎樣變化的呢?以下就是他對自己內心的剖白,也許我們從中也能看到他創作《太美麗》專輯的一些心理動機。

  《太美麗》講的不是外表的美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你說《太美麗》真實反映了你這段時間的心情,一種緬懷青春的情緒,但是大家好像有點不能接受。

  陶喆(以下簡稱“陶”):《太美麗》這張專輯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可是它是被抒情、浪漫慢慢地蓋住了。《太美麗》不是一張很簡單的專輯,表面上看好像有三首廣告歌,有人會說太商業了,但總有一天大家會發現裏面的東西。我跟很多人講過一個故事,Sting(斯汀)有張專輯,叫《Mercury Falling》(《溫度下降》),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真的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覺得很難聽,過了兩三個月,我經過我的老學校,突然想再聽一次,第一首歌前奏的鼓聲一齣來,我整個好像被人拿掉眼前的一塊布一樣,在那裏發抖,一下子就明白了。

  南都:但是Sting出那張專輯的時候已經45歲,寫的是他進入40歲後的感受,慢慢走下坡路,你才37歲,會不會太早了?

  陶:我不太一樣。我還沒到45歲,我這張專輯還是會回顧青春,對我來講時間流逝可能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它可能是在講我這個階段的另外一些事情。這張專輯裏《太美麗》也好,《忘不了》也好,《Olia》也好,我都是徘徊在珍惜跟流逝之間,然後中間是美麗的東西。

  處女電影應該是文藝片

  南都:你說40歲前要拍一部電影,也聽說你是影迷,那你平時多看什麼片?打算拍什麼類型的電影?

  陶:看電影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娛樂,我平時喜歡看一些獨立製作,文藝片,題材特別一點、有趣味的對我比較有吸引力。我想我的第一部電影,不會給自己很大壓力,會先從故事入手,但不會把劇本寫得很大,要有爆破啊什麼的,它應該是個文藝片,可能有點喜劇、黑色幽默或者諷刺。其實我現在走到一個蠻特別的階段是,我有很多憧憬,而且知道下一個目標就是電影,跟我現在做的完全不一樣。現在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電影明年底要上映。

按此觀看原始網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